诗词有约,一号诗巷欢迎各位的到来。
元宵节,天上月满,人间灯灿,世界处处是一片祥和与美好的景象。
元宵节是一个热闹气氛丝毫不逊于春节的日子;也正因为元宵节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,所以它才有了“元宵”之名。
然而,在这个象征团圆的日子里,又有多少人奔走万里,辗转于他乡?
苏轼有云:人生如逆旅,我亦是行人。
其实对于人生而言,唯忙碌与“孤独”才是常态。
本期我们来分享一首明代诗人的诗,此诗用沉稳的笔调,写出了一位游子在元宵节这一天的孤独与惆怅,读来让人颇受感染,其中两句尤其经典耐品。
元夕二首(其一)
明·王守仁
故园今夕是元宵,独向蛮村坐寂寥。
赖有遗经堪作伴,喜无车马过相邀。
春还草阁梅先动,月满虚庭雪未消。
堂上花灯诸弟集,重闱应念一身遥。
王守仁,本名王云,字伯安,号阳明,我国明代杰出的思想家、文学家、教育家、诗人。
相信大家都对“心学”有所耳闻,或者说所了解,而王守仁就是我国“心学”的集大成者。
在诗文方面,王守仁也取得了很高的造诣,他的作品有着博大俊爽、沉稳有力的特点;而这一特点通过我们本期所分享的这首《元夕》就足以见得。
首联直接点题,并且还含蓄地道出了作者的身份与情感:故园今夕是元宵,独向蛮村坐寂寥;故乡的今天,家人会欢聚一堂共度佳节,而此刻的“我”却只能在异乡的荒村里独坐。
句中的“故园”在出现的第一时间,就将浓郁的思乡之情体现出来;“元宵”一词在切住题目的同时,则比较含蓄地对情感色彩予以加强。
前一句对“故园”情景的描写,与后一句对作者自己形象的刻画,已然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比关系;一者温馨热闹,一者孤独落寞,在这样的对比之下,诗的情感色彩也便得以更加有效的奠定。
颔联是作者对己身的举动临摹与心理描写:赖有遗经堪作伴,喜无车马过相邀;不过好在“我”有遗留下来的经书作伴,而且让人感到欣慰的是,门前也没有邀请我出游的车马经过。
与首联相比,这一联的情感色彩仿佛突然就由忧郁转向明快。不过当我们再加以细品的时候就会发现,颔联的内容呈现也只不过是作者的无奈之举。
从写作手法来讲,这可以算作是以“轻松写沉重”。这样写能够将人物的形象与情感体现得更加立体、更加饱满。
如果作者在家乡的话,他肯定不会独自一人去翻看那些经书,因为家人和朋友会拉上他一起融入欢乐的气氛中。
但遗憾的是作者此刻是个远在他乡的游子,所以他只能在万般无奈之下选择与“经书作伴”,并说出这句“喜无车马过相邀”的违心之语。
故而这样看来,颔联在情感色彩方面与首联是凝于一线的,二者是能够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的。
接下来的颈联是全诗中最优美耐品的一联:春还草阁梅先动,月满虚庭雪未消;春天已经到来,早早地吹开了草阁的梅花,在还未消尽残雪的庭院上空,挂着一轮圆圆的月亮。
不得不说,这一联是真美,它不仅具备生动的画面感,而且还具备有力的情感承载,让人品来备受感染。
从画面来讲,作者选择了“梅”“月”“草阁”“虚庭”这四个主要物象,让画面在富有丰富色彩的同时,也富有了一种静谧的意境。
那么从情感来讲,无论是前一句的“春还草阁”也好,还是后一句的“月满虚庭”也罢,都无不体现出不尽的孤独与空寂之感,从而让我们进一步看到了作者孤独难耐的游子形象与真切心理。
最后的尾联直抒胸臆,将诗中的情感推向高潮:堂上花灯诸弟集,重闱应念一身遥;在此时此刻,想必家里的厅堂上正灯火通明,兄弟们都齐聚在一起,而父亲和母亲也正在思念着“我”这个远在千里之外的游子吧。
无人不渴望家的温馨,无人不依赖亲情的温暖;作者在他乡的元宵夜,在最孤独的时候,对家的思念之情也达到了最浓郁的程度。所以,作者脑海中不由浮现出家人欢度元宵的情景,从而道出了这句“重闱应念一身遥”,很自然地将情感推向高潮。
然而,作者的孤独与忧伤,又何尝不是千万个游子的孤独与忧伤呢?尽管时空相隔,尽管处境各异,但我们对家的那份思念却是相通的。
尾联之所动人,就是因为它的情语很具有爆发力,能够与读者产生共鸣、能充分触动到读者的内心。
一身独坐他乡夜,明月灯花映白头;不知各位看官在读完此诗后,又会有什么样的感触呢?有请在评论区畅所欲言。